2016年1月26日星期二

欧阳修:被科举改变命运的人

科举制始于隋朝,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在中国应用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科举制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服务群众的机会。

北宋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是科举改变命运的典范。

没有纸和笔,就用荻秆在沙地上练字
欧阳修的老爹是绵州军事推官,欧阳修降生时,他已经56岁了,属于老来得子。

不幸的是,欧阳修4岁时,他的老爹殁了。军事推官当得清廉,没啥遗产,顶梁柱一塌,差不多就得喝西北风了。

欧阳修是家中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然而,叔叔有心帮衬,却也不富裕,只能供个基本温饱。

母亲郑氏是大家闺秀,想着欧阳修只有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就开教他认字写字。

可是,哪来的纸和笔啊?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就是这样勤学苦练,欧阳修奠定了参加科举的最初资本:识字、写字。

“画荻教子”由此也与“孟母三迁”可比肩,用以形容母亲重视子女教育,教子有方。

通过用荻秆在沙地上练字,欧阳修识了字,练了书法,然后,开始阅读。“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以期在科举中一举成功。

十岁时,欧阳修从邻居家里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经此,欧阳修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叔叔看在眼里,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你不用再忧愁了。阿修不一般,将来必有大出息。”

家人都觉,欧阳修科举有望,将来定能出人头地、报效国家。

众考官以挫其锐气而促其成才
然而,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两次参加科举,都落榜了。

古代选拨精英,的确严苛,都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能鲤鱼跳龙门,自是人中龙凤了。欧阳修一时半会儿还没有被选中。但他并不气馁,非金榜题名不可。

在开封府主持工作的翰林学士胥偃看过欧阳修的文章后,十分赞赏。他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相当于现在面向年纪轻、学历高、功绩大的村官专设的一种编制考试。

在绿色通道中,欧阳修风生水起,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在此后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欧阳修有点飘飘然了,自认为在殿试中也能夺得状元。但是,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仅列二甲进士及第。

当时的主考官还是他的同乡晏殊。晏殊说,欧阳修未能夺魁,就因锋芒太露,众考官认为这不利于年轻人成长,得挫挫锐气。

欧阳修对此心有反思。在仕途上,他深有抱负。四考出身,功名来之不易,正是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的大好机会。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欧阳修后任职滁州太守。他为政“宽简”,整个社会都过得轻松,滁州恰恰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那里,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无意中将苏轼由第一名改为第二名
山不转水转。曾经的考生,数十年之隔,成为了决定考生命运的考官。

届知天命之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成为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主持进士考试。一旦被考录,那就是光耀门楣天下闻名。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答卷,卷面清爽,语言流畅,情理透彻。欧阳修认定,“这是我的学生曾巩的。”

虽然文章好极了,但取曾巩为第一名怕引人猜疑。为避嫌,他将该卷定为第二名录取。

如此公平公正地定妥后,试卷拆封一看,发现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这份卷子是谁答的呢?苏轼。

欧阳修立马把苏轼当朋友了。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认为后生可畏。

更可贵的是,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而走向人生新境界的。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欧阳修借主持科举之机,倡导平实文风。当时流行一种宫廷文体,叫“太学体”,具有险怪艰涩的特点。欧阳修相当反感,对这类文风的卷子一律隔开。《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知嘉佑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话说放榜时,一些自命清高的“太学体”考生发现自己竟然落榜,纷纷闹事。但皇帝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极大支持。北宋文风自此一振。“太学体”领袖刘几面壁思过,更名刘辉,转换文风,重新参加考试,终于获取了功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新漫评:美国,你赢在哪里?

      据美国网站Politico报道,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员最近在私下研讨,每天美国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要降到多少时才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适度死亡”,才可宣布政府已经战胜疫情。   在美国一些政客的眼中,死亡人数只是事关政绩的冰冷数据。 不久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突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