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8日星期二

你没看到的阅兵背后的故事


0点出发,2点半到达,庄严的长街吹过清爽的风,支开座椅坐在观礼台下,看着东方的天空由墨黑变成灰色、泛起橙光、直到大亮、军乐奏响。


23号的演练和3号的正日子,带给我这样两段难得的经历。


比起上午的气势磅礴、呼喊震天,漫漫长夜更能激发人的各种感官。

演练那夜,路边不起眼的地方,一些记者、环卫工、警卫人员蜷睡着,耳边是0点就已抵达的战士们此起彼伏的口号声;3点多,阵雨袭来,浇醒了熟睡的人,训练也被迫中断,小战士们只得和人们一齐涌进地下通道。有带队军官挤不进来,小战士怯怯邀他换个位置,军官爽朗地说:“不用不用,我淋着没关系,你们是宝贝疙瘩,不能淋!”


汗味儿弥漫开来,而且,战士们可都举着刺刀呢!但他们真是细心啊——经过别人身边时,他们会用手捂住刺刀尖,提醒后面的战友:小心点,旁边有人。


阅兵那夜,在观礼台一角的公共卫生间,老史拎着扫帚,来来往往的人还不多,但只要有人从厕位离开,他就会立刻跟上去冲洗、打扫。用他的行话说,这叫“人走坑净”。他去年刚从北京站调到这里,完成一夜的工作后,正巧能看上阅兵:“我岳父肯定和老乡说,我女婿不简单啊,见到习主席了!”他是打心底儿开心。


阅兵式上,就在我眼前,标兵纹丝不动,连手中的礼枪枪带都不动,恐怕不只是某些人口中的“花架子”。我身边坐着一位母亲,执意带着儿子来到现场,没拿早饭,也不让身边的人给孩子吃;不停说着,就是想让儿子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老兵方阵经过时,他们向观众敬礼、神情严肃,观众向他们挥手、掌声响起;老兵正在凋零,感恩不会凋零,这是对历史的致敬。

9月3日 参与阅兵的抗战老兵
不过,阅兵正式开始后,作为现场的广播记者、或者说全媒体记者,注定无法关照到所有细节。

我从凌晨两点半,看到观礼台上给观众们备好的物品包和给记者准备的插座网线、发出第一条微博报道开始,手里就没停过——多条微博报道现场进展、不停发布第一视角照片给后方编辑,帮助中国之声在新媒体阵线打造第二战场、实时呈现阅兵近景;多条直播连线,用最简洁的表达勾勒阅兵脚步越来越近的现场氛围,尽量让听众身临其境……即便一直插着充电线,手机还是不停预警,10%电量的状态一直保持、热得发烫;“必须停一会了!”工作群里不停有人呼喊。

观礼台每个座位都配备了一个物品包,内含国旗、帽子、观礼须知、雨衣、风油精、纹身贴纸、任丹、面纸、矿泉水等物品。

媒体人员最先入席,媒体席座位下配有插座和网线

前方记者 不辞辛苦不断发来报道

我们不仅是现场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不仅记录宏大的景象、更记录普通而闪光的个体。


有人在通州的高处目送飞行方队飞向东方时,突然发现,一架预备机掉头离开,他的任务就此完成,不能不让人心生感佩;而我们的麦克风,没有遗忘那些徒步方队预备兵的随时待命、不乏遗憾、无怨无悔。

和预备兵一样,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牺牲暑假时间进行培训,凌晨就立在现场,却得在正式阅兵前离开;他们无缘亲眼见证历史,但我们的麦克风没有错过他们的付出。

始终坚守岗位的志愿者,他们要在自己的岗位值守直至观礼嘉宾全部就位

还有一些人,虽然在观礼台上位置极佳,却根本没法把心思放在阅兵上。我们的麦克风,记录了医疗保障人员们“不踏实的一次观礼”,他们得随时关注自己所在区域观众、特别是老战士、老同志的身体情况,一有不适、马上进行应急处置。

散场后的复兴路上,民众向搭乘受阅官兵的大巴竖起大拇指,里面的人笑着挥手致意;有同事抓拍了大拇指的特写,这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充满力量、不可或缺的向心力。


阅兵盛事,意在铭记历史,更要开创未来;我们都是未来的一份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新漫评:美国,你赢在哪里?

      据美国网站Politico报道,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员最近在私下研讨,每天美国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要降到多少时才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适度死亡”,才可宣布政府已经战胜疫情。   在美国一些政客的眼中,死亡人数只是事关政绩的冰冷数据。 不久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突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