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星期五

胁迫不丹做“保护国”,阻挠中不建交,这就是印度所谓“典范”?

中印军队在洞朗高地对峙,不仅把夹在中印之间的南亚“三明治”小国不丹推到风口浪尖,也成为世界观察印度与不丹特殊关系的一个机会。

印度媒体援引印度国防部长贾伊特利的话宣称,“不丹政府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中印争议地区属于不丹,它位于印度附近,根据印度和不丹协议,印方应确保此地安全”。一向善于煽风的印度媒体也向印度政府进言,“中国此举是在测试印度保护不丹的决心,印度不能抛弃自己的盟友”。

中国、印度、不丹边界线示意图(制图:人民日报)

随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义正言辞地揭穿印度,“据中方了解,对于印边防部队越界进入洞朗地区,不丹方面事先并不知情”。

而处于风口浪尖的不丹国政府除发表一则声明之外,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不丹官员表示,“我们只是希望这两个强大、负责任的大国降低紧张态势,让边境恢复常态”,不丹方面不希望边界发生“突然改变”。

但《不丹新闻网》发表的文章观点则直截了当。“洞朗地区属于中国与不丹之间存在很长时间的边界争议地区,印度似乎正在试图成为冲突的一方。因为它担心中国在洞朗修路将会在未来与印度可能的军事冲突中取得战略优势”。

印度敢于如此大胆地歪曲事实,甚至不惜以损害不丹的独立主权为代价,其原因就在于不丹属于印度的“保护国”。

中印边界乃堆拉山口

印度要求不丹外交政策接受其“指导”

不丹是喜马拉雅的内陆国家,它的北、西和东部均与中国接壤,南部毗邻印度。如同尼泊尔一样,不丹也是少有的几个当年没有被纳入大英帝国版图的国家,据称当时英国只希望不丹能成为喜马拉雅“缓冲区”,只要不丹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大英帝国就乐于让不丹保持其“独立”地位。根据1910年英政府与不丹政府签订的条约,不丹须接受英国在外交关系上的“指导”,而英国则同意不干涉不丹内政。

1947年,英国从南亚次大陆败退,印度接管和继承了大英帝国的遗产,其中就包括英国与不丹的关系。根据1949年签订的印度-不丹友好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也要像昔日对大英帝国那样接受印度“指导”。

1961年以后,不丹曾多次表示希望保持自身主权完整,这个愿望直到2007年重新修改印度-不丹友好条约后才得以实现。修改后的条约废除了有关不丹需要在外交政策上接受印度“指导”的条款,并明确承认不丹的主权地位。

▲资料图片: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不丹国民议会。

虽然条约修改了,但作为内陆国家,不丹在经济、军事和安全上一直难以摆脱对印度很强的依赖性。不丹的皇家军队由印度帮助培训,不丹的发展计划也基本由印度帮助制定。

印度是不丹的最大援助国,其援助额的80%以上均来自印度。印度进口约占不丹总进口75%,对印度出口约占不丹总出口85%。由于不丹水利资源丰富,印度在帮助该国开发水能方面投入巨资,而不丹则通过印度援建的几个水电厂向印度供电,虽然依然头顶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帽子,但仅靠向印度供电所获得的出口创汇却已经使不丹成为南亚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

虽然不丹与印度的关系在外界看来“很不平等”,但却被印度称为“杰出典范”。印度前外交秘书拉吉夫·西克利称,“印度在考虑与不丹关系时关注了不丹的敏感和关切。尽管已经完全不用印度的外交‘指导’,不过不丹依然会按照印度在外交关系上对其的建议行事。”

印度屡阻中不建交进程及边界谈判

这些年来,中国与不丹就建交问题的谈判一直在进行,双方均有意愿继续通过友好协商,找到两国都能接受的全面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案。然而,迄今不丹仍然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这种状况与不丹的一个既定原则不无关系,即由于“不想卷入任何大国之间的争斗”,不丹不与联合国安理会中常任理事国以及任何其他大国建交,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印度的阻挠和干预。

不丹首都廷布

不丹专家旺扎桑杰最近在一篇博客文章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印度。他说,印度一直在用“铁腕政策”,通过对不丹经济等方面的控制,阻挠中国与不丹之间的边界谈判。旺扎桑杰称,中国与不丹的边界谈判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中国方面表现得非常诚恳,但不丹政府在印度的坚持下,一直拖延谈判的进程。

印度不断怂恿不丹在中不边界谈判中尽可能地声索洞朗高地的领土,因为印度知道其可以利用不丹领土来保护其自身战略利益。而印度的做法实际上将把不丹推到一种非常难堪的位置上。

旺扎桑杰称,“在不丹的土地中,每一英寸都是神圣的。为我们自己索要领土是合理的,但是为了印度的战略目标去从同中国有争议的地区要求领土将可能把不丹置于危险中。要求的越多,不丹失去的道义将会更多”。(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新漫评:美国,你赢在哪里?

      据美国网站Politico报道,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员最近在私下研讨,每天美国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要降到多少时才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适度死亡”,才可宣布政府已经战胜疫情。   在美国一些政客的眼中,死亡人数只是事关政绩的冰冷数据。 不久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突破10...